乳品网 - 乳制品行业门户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企业
“国外加啥 我们也加啥” 婴幼儿奶粉配方的秘密
  来源: | 浏览 :次 | 时间:2014-05-29 11:03

为找到新的卖点和竞争力,国内奶粉企业都去研究国外奶粉到底添加了哪些,“国外加什么,我们也加”,其实从营养学的角度,配方越多元,未必越好,“怎么添加,添加多少,怎么混合”都会直接影响奶粉的营养质量。

  婴幼儿奶粉研发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母乳及产品效果的研究。国外母乳库已有超过100年历史,美国有6个国家级乳品研究中心,每卖一磅牛奶会提取1美分用于乳品研究。中国直到2013年,才成立两家母乳库,数据严重不足。

  


尽管各品牌奶粉配方差异不大,若要占领市场,奶粉企业均在奶粉“可选择成分”上大动脑筋。 (何籽/图)

  尽管各品牌奶粉配方差异不大,若要占领市场,奶粉企业均在奶粉“可选择成分”上大动脑筋。 (何籽/图)


  千万研发中国“好奶粉”

  一罐900g的奶粉,光看标签,似乎可以满足家长对宝宝健康成长的所有渴望:大脑发育、肠道健康、骨骼发展、智力开发、潜能挖掘、情商塑造……

  这些渴望通过一个个新奇的名字来实现:肌醇、牛磺酸、瑞护因子、DHA、胆碱、核苷酸、核桃油、α乳清蛋白、益生元。这些有着一长串名字的化学物质改名换姓,催动着价格标签上数字的不断增长。

  众所周知,婴儿配方奶粉设计理念是对母乳的模拟,通过分析母乳,了解其主要成分,再将各种配方原料添加进牛乳等中,使之基本满足婴幼儿的营养所需。按其定义,它并无神秘之处—所有的配方奶粉都是“仅用物理方法生产加工制成的液态或粉状产品”。

  但它的出现,对无数小生命来说是了不起的福音。19世纪初之前,得不到母乳喂养的婴儿,从降临人世之初便面临着死亡威胁。1915年,美国著名医生戈斯腾博格(Gerstenberger)发明了第一个以乳为基础的婴儿配方,世界上的婴儿配方食品大多由此演变而来。

  按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晓东的分析,国际婴儿配方奶粉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代是基本营养型配方奶粉;第二代是加强营养配方阶段,核苷酸、DHA、ARA、胆碱、益生元等被逐渐添加到配方奶粉里,它们是目前配方奶粉市场的主流;第三代是精确模拟配方阶段,采用鲜奶制造工艺,液态鲜奶配方生产,保持乳品活性。

  饱受奶粉困扰的中国,一直试图为奶粉行业寻找出路。最近,中国政府及奶粉企业就发誓要开发“适合中国婴儿成长”的“好奶粉”。

  2014年5月,北京市科委将拨付北京三元集团1077.97万元,用于“安全健康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研究与产业化”研发项目。这是北京乃至全国政府首次为婴幼儿奶粉研发专门立项,并拨付大额资金。

  一时间,舆论哗然。支持者认为,这种研究必要且紧迫,我国婴幼儿奶粉的研发已经落后太多。反对者认为,国际标准放之四海皆准,中国不必过于强调人种差异,况且若按照目前透露的三元的研究计划,政府的1000万投入远远不足。

  “有个好点的机器,自己回家也能做出来”

  在业内学者眼中,婴幼儿奶粉并不神秘。

  对于婴幼儿奶粉的配方而言,世界通行的原则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执行的CODEX标准,这是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和食品与农业组织(FAO)共同定期制定的一系列食品标准。

  该标准在奶粉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卫生学标准如农药和杀虫剂的残留量,致病菌的检测,以至于包装和标签的表述上有严格要求。很多国家的标准都依此为蓝本,根据国情做了微调。

  在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了必需成分和可选择成分。必需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这些婴幼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成分。而另一部分是可选择添加的成分,其中包括胆碱、肌醇、牛磺酸、左旋肉碱等。没有在“必需成分”和“可选择成分”之列的,则需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在没有秘密可言的奶粉业,国内企业基本上是照搬国外。每当国外推出叶酸、胆碱、牛磺酸等营养成分之后,国内企业很快就会把这些配方买来,学着加进自己的奶粉里。

  “国外加什么,我们也加。”农业部资深乳业分析师、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说。

  北京市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三元食品副总经理陈历俊也表示赞同,我国大部分产品仍处于模仿阶段,自主创新少,仅仅参照国外相关产品配方,单纯添加某种成分即成为自己的新产品,既缺乏科学准确的依据,也缺少应用评价结果的支持。

  201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刘宁玉等人在对进口、国产各5个品牌的营养成分比较研究后发现,总体上,国产婴儿配方奶粉与进口婴儿配方奶粉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但从个别营养成分的绝对数值看,国产婴儿配方奶粉比较注重添加维生素、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营养物质,而进口婴儿配方奶粉比较注重添加铁钙等无机盐类营养成分。

  正如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企高管所言,配方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和附加性研究。国外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基础研究,中国的企业只不过是把很多已成型的技术,用在自己的产品上,做改良型的科研,因此国内外配方成分差别不大。

  圣元集团董事长张亮也认可这点,他在此前参加南方周末健言沙龙时,曾玩笑着说,“中外奶粉品质上没什么区别,主要是微量元素的配比有些差异。而奶粉也不值那么多钱,成本就值80元一袋,有一个好点的机器,自己回家也能做出来”。

  “价格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尽管各品牌奶粉配方差异不大,但若要占领市场,奶粉企业均在“可选择成分”上大动脑筋。

  这些“可选择成分”往往被企业冠以“特别”二字,以增加噱头。各大品牌的奶粉企业最喜欢打的一个擦边球是,某种成分有益,就等于奶粉有益,喝了奶粉宝宝就能直接获得这种好处。

  一个例子是,DHA可以补脑,则加入了DHA的奶粉也有益智作用,能使宝宝增强记忆力,变聪明。还有某奶粉品牌称,其添加的国际专利益生元组合,“是真正能够模拟母乳中天然存在的益生元的独特配方”,“能天然增强婴儿的抵抗力,延续母乳的保护”等。

  不仅如此,添加越多特别配方成分的奶粉也会越贵。2013年,国内300元以上的超高端奶粉市场增长逾八成,远超于其他价格区间。2007年起,众多国内乳品企业,就已开始向传统国外品牌占领的国内中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发起进攻。

  以近年来常出现在高端奶粉里的OPO脂肪(一种经过技术改造,更贴近于母乳结构的脂肪)为例,国内企业通过申请新资源食品(指我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的食品,多为保健品)作为营养物质添加到配方奶粉里。因为这类脂肪和母乳的脂肪结构类似,可以更好地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而广受欢迎。

  最早引进OPO脂肪的一家中国乳品企业高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国外早就在用了,但我们想把这个引到国内开辟高端市场,价格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据他介绍,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乳粉只占到20%,乳清粉30%,剩下的都是各类添加的营养物质。“本来添加的东西都差不多,但是为了找到新的卖点和竞争力,大家都去研究国外到底添加了哪些。”

  和药品一样,国外新成分的研发过程会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是购买国外的技术、原料,运用到本国产品上,也要进行相当长时间的改进。因此,真正添加的新配方并不是价格增加的关键。关键是,从寻找到这一新配方,到应用这一艰难过程的附加成本。

  因此,一旦奶粉企业找到了新的配方,并且应用成功,价格就会陡升。现在,市场上凡添加了OPO脂肪的奶粉,如合生元、贝因美、惠氏等品牌的高端系列,一罐价格都会在300-400元。

  “原料会贵,但也有理由卖个好价钱。”上述高管毫不掩饰成分添加带来的市场价值。

  配方越多元,未必越好

  从商家利益角度,特别配方的提出是为了大打商业概念,而从营养学的角度,配方越多元,未必越好。

  “营养是整体的效果,如果你不缺这个,吃了不一定有效果。如果你缺,可能才会有效果。”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愿意用木桶原理来解释—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了水桶的容量,同样,最缺乏的营养素,才决定孩子营养的整体均衡度。

  范志红不建议家长过于担心孩子缺乏这样那样的营养素,“只要孩子看起来活泼健康,整体状态很好,就证明是健康的,不用单纯计较体重和身高。”

  但即便这些成分都非常有益,也不代表每家企业都能做好。

  据了解,现阶段,我国仍以产品质量检验为主要手段,而乳及乳制品富含的蛋白脂肪维生素生物活性肽等,极易受到养殖环境、加工操作和储运过程的影响,一些富含营养的配方成分,极有可能在一系列的操作后反而改变了功能结构。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全球婴幼儿奶粉的营养指标基本一致,国际公认可以添加的营养元素也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床证据和科学论证。

  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名誉院长丁宗一,也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专家组核心组成员,他曾参与了2007年的CODEX标准修订。在当年讨论时,丁宗一所在的专家组就得出结论,婴儿配方粉中成分的含量应达到营养的目的或产生其他益处,在加入非必需成分或所加成分的含量超出必需量后,会增加婴儿代谢和其他生理功能的负担。2012年4月,一度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的牛初乳,就因缺乏作为婴幼儿配方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资料,被我国卫生部门禁止添加在婴幼儿奶粉中。

  “不是都添加进去了就是好,怎么添加,添加多少,怎么混合,这些技术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奶粉最终的营养质量。”陈渝说道。

  母乳研究严重滞后

  事实上,在商业推动配方不断多元和进入市场的背后,隐藏着长久以来被忽视的真问题—我国的母乳研究严重滞后。这才是导致企业无法自主创新,只能照搬国外的真正原因。

  相比发达国家来说,在婴幼儿奶粉的研发上,中国差距明显。大家都知道通过分析理化指标和细胞学研究,通过人及动物实验和连锁实验证明产品的有效性,证明适合人种,适合本国人才是最有效的。但这种有效性,几乎从未证明过。

  以母乳及产品效果的研究为例,国内道路漫长。陈历俊此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中国现有对母乳的研究,大多用的还是1980年代的数据,主要关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的含量。而国外奶粉大品牌都在持续研究母乳,让产品不仅模拟母乳的组成,还模拟母乳喂养效果。

  “说实话,一千万根本不多,很多设备都是几百万的。”陈渝说。

  国外母乳库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美国有6个国家级乳品研究中心,每卖一磅牛奶就会提取1美分用于乳品科学研究。中国直到2013年,才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与南京成立了两家母乳库,数据严重不足。

  “在没有做成之前,就先学着国外的。”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乳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罗永康说。

  事实上,在验证婴儿配方奶粉安全性、营养学益处和适宜性方面,婴幼儿喂养试验的跟踪调查必不可少。

  一个例子是,某欧美奶粉品牌,在每次配方改进时,都要对超过一万名婴儿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内容包括婴幼儿存活率、骨骼发育、消化系统、大脑发育和免疫系统等诸多方面,不仅考虑配方奶粉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且全方位考虑奶粉对智力、免疫,甚至啼哭、吐奶和大便等多方面的影响。

  这也是三元的研发项目中提及的内容,这一项目不仅包括对母乳成分组成的分析、营养代谢的研究,也包括对产品奶粉喂养效果的跟踪调查。

  但一些专家对项目实施难度提出了担心。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幼儿喂养试验调查很不容易,要求幼儿身体素质很相似(最好双胞胎)、生活方式基本完全相同,而且要几年的观察检查。

  在丁宗一看来,这一切都是儿科的基础工作,企业很难完成。要制定符合中国婴幼儿的配方粉,有赖于儿科临床研究的生长发育数据,据此判断营养需求,再做界值点划定。

  “配方不应该是企业做出来,而应该是研究婴幼儿特殊营养的医生。”中国奶业协会乳制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也同意上述观点。

  当然,在更多营养学者的眼中,配方奶粉可能没有想的那么重要。

  范志红提醒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议母乳喂养到两岁,实际上6个月以后就可以吃天然食物了,奶不再是主要的营养来源,合理膳食就能满足幼儿对各种营养的需要。一两岁时,鲜奶、酸奶都可以饮用,奶粉基本上不需要了。“但奶粉商希望你吃一辈子奶粉。”


分享到:
网站介绍  网站声明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QQ 64112778
乳品网 乳制品行业门户网
陕ICP备15016078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