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网 - 乳制品行业门户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监管
乳品纷纷涨价需用全产业链破解“奶荒”困局
  来源: | 浏览 :次 | 时间:2013-12-25 15:41

原标题:乳品纷纷涨价 需用全产业链破解“奶荒”困局

  “绑架”乳制品企业的奶荒问题正在加速向行业的终端消费环节传导。

  三元、蒙牛、光明等企业近期纷纷宣布上调大部分产品价格,涨价幅度在8%至10%,调价理由,无一例外都是应对“奶荒”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

  今年的“奶荒”为何格外突出?在“奶荒”带来的成本压力之下,乳制品企业除了提高终端产品的价格,是否还有别的应对办法?乳制品行业如何建立破解“奶荒”的长效机制,使行业发展免受其扰?

  日前,记者来到我国奶业的主产区——黑龙江省,对奶农、规模化牧场、合作社等原料奶市场供应主体和乳制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采访。

  散户奶农“很受伤”

  由于发展阶段和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国原料奶供需格局中,奶农散户养殖仍占据较大比重。不少报道认为,今年的“奶荒”在一定程度上是散户和奶农合作社的原料奶产量出现下滑所致。

  11月底,记者来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采访时,这里已经下起鹅毛大雪。在鑫源奶牛养殖小区,奶农刘全有些无奈说:“现在散户养牛,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真不如把牛卖了。”

  刘全家里有50头牛,一年可以生产鲜奶200多吨。不过,养牛的投入真不小:一头牛每年草料钱要花13000元,补钙要花700元;雇人帮忙养牛,一年给两万元也没人愿意干;赶上奶牛待犊、产犊,一分钱也没有收入,只能光投入。

  刘全说,今年以来,自己已经收入25万元的鲜奶出售款,但由于投入太大,这些钱几乎是“左手拿进、右手拿出”。村里其他养牛大户积极性倍受打击,不少人已经开始联系下家,准备把奶牛卖了。

  长期关注原料奶市场的当地知名奶粉企业——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奶源管理部经理赵久志告诉记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所获得劳务收入并不比养牛差。更重要的是,目前生鲜乳市场已经呈现出规模效益的特征,而规模化养殖对于资金、养殖技术、管理体系有着较高要求,这就造成散户缺乏市场话语权;加之农民从事牧业,其在生产资料效益最大化和生活品质提升上不具优势,而且奶牛养殖风险较高,散户缺乏技术支撑,很容易遭受损失。这些因素的综合叠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奶农的养牛积极性,影响了鲜奶的供应。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部分乳制品加工企业从散养户收购的鲜奶数量已经出现明显下滑,一些企业下滑幅度甚至超50%。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宋亮也认为,近年来,国内对于原料奶的质量管控越来越严格,散户奶农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伴随着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逐渐增长,特别是饲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涨速度快于奶价上涨速度,造成奶农比较收益下滑,一大批中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市场,造成了原料奶总供给量的持续下降,是“奶荒”的一大重要因素。

  规模化牧场优势显现

  “得奶源者得天下。”这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乳制品行业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在此后几年,规模化牧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内乳制品企业鲜奶供应的重要渠道。在今年的“奶荒”中,规模化牧场的鲜奶供应是否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记者来到位于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一家由飞鹤乳业领办的规模化牧场。这个5000头奶牛的牧场,每天平均可生产鲜奶70多万吨,最多时鲜奶产量可以达到90多万吨。

  牧场的场长刘庆喜是一位“80后”。他告诉记者,今年牧场的原料奶供应总体上比较稳定,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牧场在保证飞鹤乳业鲜奶正常供应的同时,和国内其他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也有所接触,基本能够满足生产企业的鲜奶订单需求。

  不过,刘庆喜也坦言,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奶牛养殖的成本有所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原料奶价格的稳定带来了压力。今年1月至9月,原料奶价格上涨了700多元每吨。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前,中小规模的奶牛养殖合作社的发展,对于奶源的供应也有着重要作用。作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飞鹤已经在黑龙江省建立了39个奶牛合作社。

  据介绍,奶牛养殖合作社是大牧场的缩小版,只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实现奶牛养殖流程的标准化管理,鲜奶的品质完全能够达到大型牧场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中小规模合作社投入小,更能让奶农从中得到实惠。

  “在企业自建奶源面临资金瓶颈的情况下,中小规模的奶牛合作社、养殖小区仍然是稳定原料奶市场供应的重要保障。”赵久志说。

  赵久志表示,飞鹤乳业将设法引导养殖户进一步向规模养殖户靠拢,通过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来发展奶牛养殖,由专业的人来养殖;同时,还将组织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到海外进行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奶牛养殖经验和技术。

  宋亮告诉记者,目前的“奶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欠账太多,以大型牧场和中小型合作社为代表的规模化养殖有利于稳定鲜奶供应,避免原料奶产销失衡。未来,乳制品加工企业应继续加大对规模化养殖的投入力度,否则,“奶荒”现象将愈演愈烈,乳制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会逐渐丧失。

  奶源供应格局生变

  在调研中,不少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奶荒”的发生,与部分乳制品企业长期依赖进口奶源有一定关系。

  今年8月,恒天然生产的3个批次浓缩乳清蛋白(WPC80)中检出肉毒杆菌。事件发生后,国家质检总局就表示对恒天然集团浓缩乳清蛋白粉和奶粉基粉无限期叫停,直至事件影响确认或问题解决。

  不少专家认为,我国原奶缺口大概在300万吨左右,其中80%至85%都来源于新西兰。实施“禁令”以后,进口原料奶的比重大幅下滑,造成国内奶源供应的紧张局面。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原料奶进口受阻的背景下,倒逼国内原料奶市场发展,引发原料奶市场供应格局悄然发生改变。一些长期依赖进口原料奶的乳制品企业和食品企业不得不重新寻找奶源,并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国内的奶源基地,行业展开抢奶源大战。随着国家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监管的重视,新出台的政策细则要求企业控股或自建牧场,不少企业明显加快了与国内的奶源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步伐。

  企业争先恐后“抢奶源”的做法,无法在本质上解决我国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的历史欠账。更重要的是,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足国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如果未来3年市场需求增长率达到10%,那么3年后我国鲜奶供给缺口将维持在20%左右。这些鲜奶的供应缺口该如何补上呢?

#p#分页标题#e#

  目前,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已经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纷纷到海外建设奶源基地。“乳制品企业到底要不要到海外去建奶源基地,这也是见仁见智。”宋亮认为,从目前看,国内奶牛养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此情况下,乳企漂洋过海到海外建奶源基地的做法值得商榷。

  专家指出,乳企舍近求远的做法,一方面容易给企业带来原材料风险,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过分倚重海外奶源基地。忽视国内奶源基地建设,将会使国内奶粉产业形成“原材料在外”的不利局势,未来整个行业都将面临原材料价格、质量方面的巨大风险,整个产业将更加岌岌可危。此外,在海外布局奶源基地,再把原料奶运到国内加工,存在很多瓶颈制约,例如鲜奶的新鲜度、生产工艺的升级等等。

  宋亮分析认为,目前的奶荒现象最早要到明年二季度以后才能有所缓解。当务之急,政府应加强对中小规模养殖户的补贴力度,提高奶农养牛积极性,加快发展家庭牧场、合作社等组织方式的制度设计,加快形成上下游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同时,加快农村信贷抵押市场发展,,让农民有低成本、小风险的融资渠道,保证农民能够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找到钱”。

  建全产业链样板工程

  尽管“奶荒”问题让整个乳制品行业“风声鹤唳”,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就在11月份,飞鹤乳业上马了一条日处理鲜奶1000吨、年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5万吨的生产线。

  在“奶荒”的背景下,这条生产线会不会空转?飞鹤乳业副总裁兼生产事业部总经理肖光辉告诉记者,这条生产线的上马,主要为了适应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发展,特别满足高品质奶粉市场需求。在生产线建设的可行性论证中,充分考虑了飞鹤现有奶源供给的匹配问题。因此,行业的奶荒问题,并不会影响这条新生产线的正常运转。

  肖光辉告诉记者,近年,奶荒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行业,但飞鹤并不受这一问题困扰。“我们全产业链建设开展得比较早,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也早早地实现了由企业自建向自控大型牧场与飞鹤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发展模式的转型,奶源基地的鲜奶在确保供应飞鹤的情况下,还能提供给其他乳企。”

  据介绍,奶牛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在国内是一个高门槛行业,因其资金投入大、收益周期长、专业技术要求高、管理经验和管理人员欠缺等因素,发展一直严重滞后,导致我国大部分原奶的品质较低,不能满足婴幼儿奶粉生产对高品质生鲜乳的需求,是造成近年来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质量和安全问题频出的主要因素。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飞鹤出于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控的战略考量,借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模式,在国内乳业龙头企业中率先领办规模化牧场,构建了农场、牧场、工厂紧密联系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将牧草种植、饲料加工、牧场选址、奶牛引进、硬件配备、饲养技术、生鲜乳标准控制、经营管理等问题在实践中逐一解决,积累了成熟的运营经验,摸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中牧场的建设和管理,配备了先进的硬件设备,引进、消化和吸收了国际领先的饲养技术,规范了经营管理,建立了一系列检测标准等,堪称国内乳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样板工程。

  此后,飞鹤在确保自身对牧场100%可控的前提下,于2011年引进地方资本投资牧场,从近两年的实践看,专业化分工,上下游紧密配合的这种方式,更加有利于婴幼儿奶粉安全的进一步保障和品质的提高。

  “只有让牧场和加工企业之间形成更好的利益共同体,彼此之间对于市场的预判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才能使牧场的鲜奶供应能力与工厂能力、市场需求匹配,增强抗风险能力。”肖光辉告诉记者,目前,飞鹤在草料、牧场、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已经通过产能配套形成了利益一体化,奶源供应对于企业基本上没有太多影响。

  “现在被不少人认为,全产业链的模式就是企业自办奶源,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宋亮指出,全产业链应该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关系,实现不同环节的企业同命运、共进退,才能使全产业链发挥出最大效用。乳企在构建奶源基地与下游生产环节的全产业链中,关键要形成各个环节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的机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从而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从这个角度看,飞鹤的全产业链模式值得业界解读借鉴。

  专家指出,“奶荒”的根本原因在于原料奶市场资金和技术瓶颈,导致除规模化牧场以外的供应主体之间存在零和竞争,缺乏盈利能力和安全保障。全产业链模式,是以处于中游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为核心,贯穿婴幼儿奶粉生产加工上下游,从而实现向上下游稳定的利润输送,当下的原料奶市场亟待构建这种产业生态。政府、行业、企业应加大力度助推原料奶市场产能升级,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规模化养殖;行业应积极布局全产业链战略,以抵御市场风险,同时进一步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将全产业链的供应链逐渐转变至价值链,引导、帮扶整个生鲜乳市场产业升级、产能提升,由散户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过渡,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网站介绍  网站声明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本站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QQ 64112778
乳品网 乳制品行业门户网
陕ICP备15016078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