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写入“树立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大食物观的提出是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换言之,让老百姓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在大食物观中乳业的定位和机遇是怎样的?
乳制品是大食物的重要组成,大食物观的提出为乳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据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生鲜乳为42.3千克,相较2012年的31.1千克增长36.3%。十年来我国乳制品消费量质齐升,但每年人均摄入量仍然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标准存在67.2千克-140.2千克的差距,因而消费上升空间仍然巨大。
同时,新冠疫情的爆发也间接推动了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而乳制品作为优质的营养来源,也有望迎来一波新的增长。
乳业的持续发展为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围绕奶业振兴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国乳业由恢复性增长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牛奶产量3932万吨,增加249万吨,增长6.8%。近6年(2017-2022年)产量均超过3000万吨,2022年首次突破3900万吨,相比2017年增加900万吨,增长29.4%。
在消费市场上,以儿童奶酪棒为代表的各类新品不断涌现,有力带动了产业升级,刺激了消费需求,增加了消费者的乳制品摄入,成为“大食物观”的积极呼应。
“大食物观”下的乳业如何发展?
第一,科技助推乳业走向绿色发展。
“大食物观”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生态优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向山水林田湖草要食物,但不是无节制索取,而是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让它们更有效地为人类提供健康食物。因而“大食物观”的本质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大食物观”下发展乳制品产业,也要遵循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此,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中国农牧业要向精细化、可持续、低碳方向发展,提供绿色、高附加值产品。
然而,在畜牧业中,奶牛算是碳排放的大户,乳业要实现绿色发展,致力于碳中和的目标,养殖端是重要环节。在国际上,已经在通过优化配方、开展精准饲养等方式来减少奶牛的碳排放,也有通过给牛打疫苗,甚至修改牛的基因,开发抑制牛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甲烷量的添加剂等,以减少养殖环节的甲烷排放量。
同时,在加工、流通、消费等产业链环节,通过运用5G、AI、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也能够帮助乳企建立大数据,并且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和预测,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从而实现减排增效的作用。
第二,膳食引导,加强消费者教育。
树立大食物观,是要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因而,帮助公众建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引导消费者选择多样化的健康食品,也是大食物观的题中要义。
对此,宋亮表示,需要不断加强消费者教育与膳食引导,推动营养均衡。可以参考日本的经验,制定国民营养计划,由基础营养向专业营养迈进,改善营养结构,引导消费饮食习惯。
就在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正式发布了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其中,特别强调了奶类的摄入,推荐奶及奶制品的每日摄入量由原来2016 版本中的300 克/天,增加到了新版的300-500克/天。这一调整向全社会再次强调了奶制品的营养价值,有利于促进奶制品消费,对于乳品产业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利好。
当然,膳食引导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乳品行业联合健康界、新闻媒体等社会部门一同发力,仍然任重道远。
结束语
如今,树立大食物观已经成为整个农业食品产业的必答题目,同时也是全行业全社会要协力完成的共同课题。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表示,大食物观是各种资源要素的大开发、大整合,是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大动员、大协作,是社会消费行为的大转型、大变革,它的终极目标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确保中国人的饭碗更殷实、更丰富。而具体到乳品行业,陈萌山指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自觉践行大食物观理念用大食物观来提升奶业发展的地位,挖掘奶业发展的潜力,进一步强化奶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可以说,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团队合作项目”,乳业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小分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和压力,也是消费升级浪潮中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