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2014年1月份,广东省企业进口乳制品3.3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增加24.5%,增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33.1%);价值11.8亿元人民币,增长82%;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3.6万元人民币,上涨46.2%。
一、今年1月份广东省乳制品进口的主要特点
(一)1月份进口量环比小幅减少。去年12月份进口量创2008年以来新高后,1月份乳制品进口量小幅减少,当月进口3.3万吨,同比增加24.5%,环比减少15.8%;当月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3.6万元人民币,同比大幅上涨46.2%,环比下降9.2%。
(二)超9成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今年1月份,广东省企业以一般贸易进口乳制品3.1万吨,增加32.7%,占同期广东省乳制品进口总量的(下同)95.3%;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式进口1405吨,减少40.2%。
(三)民营企业主导进口,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今年1月份,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口乳制品2万吨,增加33.1%,占61%,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9.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1.1万吨,增加21.8%,占32.9%;国有企业进口2007吨,减少18.6%。
(四)新西兰仍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今年1月份,广东省企业自新西兰进口乳制品2.3万吨,增加34.9%,占69.7%。同期,自欧盟进口乳制品5650吨,增加37.6%,占17.1%;自东盟进口1257吨,大幅增加72.4%;自澳大利亚进口942吨,减少29.1%;自美国进口905万吨,减少44.8%。
二、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建议
(一)国内乳品供应紧张抬升全球乳品价格,洋品牌加速布局国内液态奶市场。受国内奶源供应紧张的影响,国内乳品行业自去年8月份开始持续出现“奶荒”,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乳品行业的原奶缺口约为400万吨[1],今年春节前夕,国内主要乳品品牌伊利、蒙牛等液态奶产品因供给不足而出现脱销现象。国内乳品供应紧张在拉高国内乳品价格的同时也导致乳品进口量快速增加,去年年底我国乳制品单月进口量连创新高,从而抬高全球乳品价格:今年1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乳制品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3%,乳制品需求强劲主要源于中国及北非等新兴地区;汇丰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乳制品涨幅超过50%,2013年年底全球乳品价格上涨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乳品进口快速上升[2]。与此同时,外资品牌正通过电商和超市渠道,加速布局国内液态奶市场,日本株式会社明治去年11月中旬发布公告称,其市售型低温牛奶、酸奶产品重回中国市场;德国欧德堡、德亚,,美国纯美,恒天然安佳,法国金章、兰特等品牌也陆续登陆中国市场,并在一、二线城市部分超市以及网络店铺销售,不时进行降价促销,其折后价几乎与国产奶持平,或将对原本在液态奶市场上具有传统优势的国内乳企造成冲击。
(二)洋品牌频现质量问题,监管法规“组合拳”或有望重振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信心。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13年12月进境不合格食品信息指出,自新西兰进口的19批次新西兰嘉仕堡巴氏杀菌乳、调制乳被检出存在违规使用化学物质等问题,自阿根廷进口的巴乔七天全脂纯牛奶被检出脂肪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自美国进口的牛初乳粉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3]。今年1月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的奶油产品因被查出大肠杆菌超标被召回,是恒天然公司近一年来的第4次食品安全事故[4]。去年年底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被业界称为“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史上最严格新规”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该细则针对起点、门槛、企业资格等方面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据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最新消息,乳业兼并重组方案已上报国务院,预计2015年底提升国内前10强市场集中度至65%,2018年进一步提升至80%[5]。频繁出台的政策法规使企业准入门槛和乳品质量的行业标准都大幅提高,有助于我国乳品行业提高竞争力,重振国内消费者信心。
(三)国内奶牛养殖户锐减恐加剧对国外奶源的依赖。据统计,2008年全国有奶农260多万户,2012年只有不到200万户,业界预计2013年该数量将下降20%[6]。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原奶收购价形成机制不完善,奶农在议价及抗风险方面属于弱势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降价、涨价,导致近几年来原奶收购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与此同时,奶牛养殖的人工费和饲料成本等却不断上涨,以广东省为例,2013年乳牛饲养成本平均上涨了12.6%,其中,饲料成本上涨10.4%,人工和动物保健药物等成本上涨18.1%,再加上自然条件和疫情等因素造成奶牛减产,奶牛养殖效益空间收窄,严重影响了奶农养殖积极性,使大批养殖户退出奶牛养殖行业[7]。长此以往,恐将影响国内奶源供应的稳定性,加剧对国外乳源的依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