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食安办约谈8乳企 加快奶源建设确保乳品质量
昨天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乳制品生产企业座谈会,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其中伊利、蒙牛等8家乳制品骨干企业被约谈。据悉,今年国家监管部门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加强源头治理、过程监管和行业管理,加快推进奶源建设,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狠抓奶站奶牛养殖投入
据悉,国务院食安办召集了包括伊利、蒙牛等8家乳制品骨干企业代表,以及北京、内蒙古等7个省(区、市)食品安全办负责人座谈,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
今年以来,从北至南,奶源短缺一路蔓延,随着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消费旺季,这一现象在继续加剧。
“好多乳企都收不够奶,奶源严重短缺,在内地和省内‘抢奶’现象重新上演。”乳企人士告诉记者,部分乳企今年都面临奶源短缺的尴尬局面,包括广东在内的部分乳企已采取减少生产、停产、提价来应对奶荒。据介绍,在部分城市,学生奶也减少生产和供应,“很多需使用到生鲜奶生产制造的乳制品,要么减少生产,要么提价变身高端奶产品。”
有业内人士担心,奶源短缺加剧会导致乳制品质量“打折扣”。在这种形势下,部分收奶站或乳企不排除会降低标准收购生鲜奶,以次充好,或者添加非法物质。“以前‘三聚氰胺’、‘皮革奶’事件出现,就是因各处抢奶,奶源不足且奶源成本高,乳企铤而走险以添加非法物质造假牟利。”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表示,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和供应,各地、各部门要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加强源头治理、过程监管和行业管理,加快推进奶源建设,狠抓奶站、运输车辆、奶牛养殖投入品和乳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等监管。
明年乳源合同价上涨9%
事实上,奶源供应紧张、价格节节攀升在今年下半年尤其突出。
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国内乳业巨头均坦承目前面临奶源缺的尴尬。蒙牛乳业新闻发言人翟梅向媒体称:“蒙牛原奶缺口在10%—20%。我们会在考虑综合成本后适时、适度调整产品价格。”伊利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奶荒客观存在。
“2012年,全省生鲜奶总产量17.6万吨,按常住人口1.1亿算,人均1.6公斤。而全国人均数字是27公斤左右,世界人均年消费量更是达到100公斤以上。”广东省奶业协会会长陈三有指出,“全国奶牛的存栏量是1450多万头,广东才6.5万头。这几年广东鲜奶等产品消费量逐年提升,但奶源增长太少了。”
记者昨天从农业部最新监测看到,生鲜乳价格在12月仍然连续二周持续上涨,据农业部第2周监测显示,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为4.10元/公斤,比上周上涨0.7%,同比上涨21.3%
随之而来的是,近期多家国内乳企的乳制品价格上调,广东本地奶也齐齐上涨,涨幅达10%。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3季度奶类生产价格指数环比增长3.1个百分点。
广东一家乳制品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他从“2014年广东生鲜奶购销协调沟通会议”上获得的信息,2014年生鲜奶购销价格,可在2013年合同价格的基础上上涨9%左右。2013年原奶收购价达到5000元—5700元/吨,明年广东原奶收购价会达到5450元-6200元/吨。记者从业内获悉,到年底,部分牧场的生鲜奶价已率先调高至6000元/吨。
多家牧场和乳企对于奶源价格上涨,均归于养殖成本增加。据广东省奶业协会统计,2013年广东奶牛饲养成本平均上涨了12.61%,其中饲料成本上涨了10.35%,人工和动物保健药物等其他成本上涨了18.11%。
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年我国生鲜乳供不应求的情况比去年突出,生鲜乳市场的供求出现了缺口。据其分析,造成奶源短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新西兰恒天然事件的影响,二是今年极端气候,特别是南方极端气候的影响,三是今年一些养殖户大规模淘汰一些产奶低的奶牛。
“国内生鲜乳价格的上涨,是恢复性的涨价。”毕美家介绍,目前全国的生鲜乳平均价格每公斤在4元左右,同比上升20%。“从2011年到今年的6月这两年半的时间,我国生鲜乳价格一直保持在每公斤3.2元左右,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养殖户的饲养成本上升了20%。”
供给与加工能力相差一半
今年,多家大型乳企都投入巨资抢建和扩张上游奶源基地,而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自建奶源、拥有更多可控奶源。其中,广东燕塘乳业公司位于广东湛江的遂溪牧场将在近期正式投入使用。此前,燕塘在2011年该公司还投产、同样采用进口良种荷斯坦奶牛的阳江红五月牧场。本月初,光明乳业发布公告,宣布通过2.48亿元在黑龙江省投资兴建生态示范奶牛场的议案……
毕美家预计,随着后期新西兰奶粉进口的恢复,以及规模奶牛养殖厂生产能力的逐步释放,预计明年春节后,奶源紧张的情况将会有所缓解,价格也会基本趋于平稳。
不过,业内却不那么乐观。国内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奶源紧张就在于散养户加速退出造成缺口,但规模化养殖增量又还没跟上,不足以弥补这个缺口。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指出,2008年之前的近10年,,我国奶源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5%左右,2008年之后却只有2%左右。业内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奶源的增长速度与乳业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在今年更为明显。“目前原奶供给和乳企加工能力相差50%,保守估计,3年后原奶供给缺口可能还会存在。”
链接
新华社发文揭开奶价“虚高”内幕
据新华社电 今年4月以来,国内乳企连续3次提价,奶价迅速飙升。袋装奶从1元涨到1.4元,用了足足3年时间;而从1.4元涨到1.8元,仅仅用了3个月。奶价迈进“2元时代”已为时不远。近日,记者走访了牛奶主产区,被采访的企业和行内专家认为,如果剔除乳制品弹性较大的成本,我国乳业至少有三成以上的降价空间。
记者调查发现,原料奶价格虽然偏高,但还占不到成品牛奶价格的一半,加工流通环节的成本还要更高。以伊利集团为例,2012年一杯奶从生鲜乳到成品出厂,需要完成的各项检验检测指标累计达899项。飞鹤乳业甘南工厂每天12个批次产品的检测费用在6万元左右,仅这一个工厂一年的检测费用就要2000多万元。
部分企业表示,检测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经由过去的1%左右提升至近10%。2012年单吨牛奶检测费用已是2008年时的4到5倍,而我国乳企的检测费已是乳业发达国家的10倍左右。
从奶成品出厂,通过流通环节再到消费者手里,加价幅度更大。批发价130元的产品,进了超市就卖218元,提价幅度67%,这是某款国产奶粉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实际销售情况。